|
一、洪澇災害發生后病媒生物防制原則 1、以環境防制為基本措施:災后,應及時處理人和動物尸體,集中清理糞便、垃圾和各類積水,有效清除蚊蠅 孳生地。 2、以監測指導防制:災區開展病媒生物控制應做好滅前滅后密度監測,及時掌握密度變化情況,為有效降低密 度提供依據。 3、以化學防制作為快速降低密度的主要手段:災區一旦監測發現病媒生物密度較高時,應采取化學防制手段,迅速降低密度,以防止媒介生物性傳染病的發生。同時要遵循科學合理用藥和安全環保施藥的原則。 二、洪澇災害后病媒生物密度監測 (一) 蚊蟲監測 1、蚊幼蟲和蛹的監測 (1)監測方法 采用路徑法,沿監測區域按一定路線行進,記錄沿途發現的幼蟲陽性容器數和小型積水處,計算路徑指數=幼蟲及蛹陽性容器數/監測行走距離,以處(數)/千米作為密度; 如有大中型水體(如水庫、湖泊等),在岸邊每隔10m選擇一個采樣點,用水勺迅速從水中舀起一勺水,對其中蚊幼蟲、蛹進行計數,用采集所得蚊幼蟲總數除以陽性勺數(有蚊勺數)計算得出密度(條/勺)。 (2)監測類型 住戶室內、院落及房前屋后周圍環境小型積水和周邊的大型水體。 (3)監測頻次 在災后初期,適當增加監測頻率,每2天進行一次,后期可每旬監測一次,雨天順延。 2、成蚊監測 (1)監測方法 采用人誘停落法,在蚊蟲活動高峰期(白紋伊蚊于白天,淡色庫蚊于黃昏),選取蚊蟲孳生場所,監測者暴露一側小腿,靜止不動,如有蚊蟲停落立即用手拍死或驅趕,記錄10分鐘內停落到腿上的蚊蟲數量,以只/分鐘作為密度。 (2)監測類型 居住區周圍。 (3)監測頻次 在災后初期,適當增加監測頻率,每2天進行一次,后期可每旬監測一次,雨天順延。 (二) 蠅類監測 1、監測方法 采用目測法,選擇垃圾堆、廁所、草叢、居民密集的外環境,按照定點、定時、定人原則進行,監測人員目測計數、觀察成蠅孳生場所蠅類密度,以只/平方米作為密度。 2、監測類型 垃圾存放地、廁所和居住區周邊 3、監測頻次 在災后初期,適當增加監測頻率,每2天進行一次,后期可每旬監測一次,雨天順延。 (三) 鼠類監測 1、監測方法 采用鼠跡法。在室內檢查鼠跡(活鼠、鼠尸、鼠糞、鼠洞、鼠咬痕、鼠道等),有1處鼠跡的房間就算鼠跡陽性房間,每15平方米作為一個標準間,不足15平米算1間,大于15平米按15平米進行折算,以鼠跡陽性率(陽性房間數除以總房間數)表示鼠密度(%);在室外,沿監測場所行走,記錄行走距離內發現的鼠跡處數,以路徑指數表示作為鼠密度(處/千米)。 2、監測類型 居住區室內及居住區外環境。 3、監測頻次 初期每3天進行一次監測,后期每旬進行一次監測。 三、洪澇災害后病媒生物的防制 1、環境防制:環境治理是災后病媒生物預防控制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。洪澇災害發生時,應及時處理人和動物尸體,搭建臨時廁所,集中處理糞便,清理街道或居民區周圍的淤泥和垃圾,填平或疏導地面積水,傾倒容器積水并倒置容器,生活垃圾集中堆放。 2、蚊蟲綜合防制:對于無法清除的各類積水,可每周1次投放滅蚊幼劑殺滅蚊幼蟲;當蚊蟲密度較高時,對居民區、草叢等外環境可采用空間噴霧處理殺滅成蚊,外環境可使用常量噴霧,室內外墻壁可使用滯留噴灑;對住所、垃圾站、地下室等蚊蟲易孳生場所采用滯留噴灑處理墻面殺滅成蚊;室內也可使用蚊香,點燃后密閉1小時,然后通風。具體殺蟲藥劑見附件。 3、蠅類綜合防制:對于垃圾堆、廁所等蠅類孳生場所,當蠅類密度較高時,對外環境可采用空間噴霧處理殺滅成蠅;對住所、垃圾站、地下室等場所采用滯留噴灑處理墻面殺滅成蠅。在蠅幼蟲孳生地,使用滅蠅幼藥劑進行防治。 4、鼠類防制:對居民區、垃圾堆、廢墟等重點防鼠場所,投放蠟塊毒餌。毒餌應投放于垃圾、廢墟等隱蔽區域,或直接投入鼠洞,居住區周圍應投放于毒餌盒內。 四、注意事項 1、在蚊蟲較多的地方活動或工作,應使用驅避劑等個人防護用品,按照產品說明上的使用劑量、使用頻次涂抹于皮膚外露的部位,或在衣服上噴灑。 2、完善防蚊蠅設施,在住處裝上紗門紗窗,可以使用蚊帳,必要時睡前點燃蚊香或使用電熱蚊香。 3、滅鼠投餌前做好宣傳和警示標記,防止兒童和老人誤食中毒,醫療機構要儲備一定的維生素K1解毒劑。 |